教育-JINJIEYU.SHUNDAFU.COM域名出售

有想法的孩子,容易走弯路

2023-09-19 00:00:00

来源:西坡原创

人生就是被矛盾驱动的。比如说,我上中学时最头疼写作文,语文一直是拖我成绩后腿的科目,但毕业以后我一直以写作为生,这辈子最大的愿望是写出能够流传几百年的文章。

当时我最想不通的是,明明我对写作有兴趣、有热情,也喜欢读书,自认为还有些天赋,但是每次作文成绩都很差。而那些对写作没什么兴趣的同学,只是搞通了一些套路,背下了一些素材,却能回回拿高分。老师每次表扬的高分作文,我都觉得很无趣,而我挖空心思写出来的自以为有意思的文章,总是受冷落。

所以我对语文乃至语文老师都有很大的意见。不像韩寒他们,我也没有校外写作的渠道,只能在校园里拧巴着过。幸好我的数理化成绩不错,语文不好最终没耽误考大学。

大学里,我如愿转到喜爱的文科,但噩梦又一次上演了,这次是写论文。我重新燃起写作的热情,憋着一口气想要写出自己心里的好文章,但每一回分数都很低,我一看那些高分作业,得,又是搞套路的,格式整齐、题目规矩,但味同嚼蜡。等到大四,我终于想拿几回好成绩挽回点尊严,于是放弃了执念,开始按套路来。果然,分数提高了很多,但我也很失望。唯有套路得人心吗?

但我从来没有认为自己不适合写作,我只是觉得没人懂我。从来没遇到过伯乐,但一直坚信自己是千里马,我也不知道我的自信哪来的。大学毕业也没找到像样的工作,继续阅读继续写作继续没什么认可。辗转两三年,进入媒体,这次是直接面向读者,我终于得到了认可。写出了几篇全网传阅的文章,得到几个奖,我确信自己适合干这个。

在媒体工作的那些年,是我过得最舒服的一段时间,不用费太大力气,就能获得不错的成绩。合作过的领导,待我都不错。要是换一个社会,我应该可以在媒体这个轨道上稳定地运转下去,混成名流也未可知。

但是无巧不成书。媒体自身渐渐变成泥菩萨,倒不是说物质上活不下去,而是原来坚持的价值标准守不住了。在我看来,这是性命攸关的事,因为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写文章了。用我不情愿的方式,写我不关心不认可的内容,我活着还有什么劲。就这样,我成了写文章的个体户。

在职业上,我一直是个很被动的人,因为我进取心有限,或者说我对进取与堕落的判断跟别人不一样。我的度量衡是文章。只要我的文章在向上走,我就觉得未来仍是可以期待的,其他的都可以不在意,穷一点冷一点死不了就行。但如果有一段时间,写出来的文章自己越来越不满意,我就会很慌,担心自己的命运就此被锁死。

至于什么是好文章,有一段时间是有行业标准的。后来高举十万加大喇叭的自媒体和一些不可抗力,破坏了这个标准。但我认为这个标准还在,只是没那么清晰了。“文章如精金美玉,市有定价,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。”这个市场不是一时一地的,而在更大更长的坐标轴里。比如我们现在看民国的文章,谁好谁坏已经一目了然,鲁迅、沈从文、冯至他们几位是恒久发光的金玉。

文章千古事,不管现在环境怎么恶劣,文章的内在标准总会浮出来的。

这么一路写下来,我觉得我的经历也算丰富了,有底气谈一谈文章上面的事情,而不会有误人子弟的担心。

回头看我上学时写的那些低分作文,我发现责任主要不在老师也不在应试教育,而在我自己。考试有它自身的规律,我无视规律自己发挥,但自己又没有接受过写作训练,对于写作只有朦胧的认识。所以我写出来的东西,只有我自己能欣赏,那并不是真正的好文章。这就好比,我有一块璞玉,但我和老师都没有开凿它的能力。

但要说全怪年少无知的我,似乎也有点不公平。从小被老师训斥着写作文,但那些老师大多也不知道写作是什么,他们也只能凭着朦胧的印象给你判分,就看你跟往年高分作文像不像。如果给少年的我一个机会,我希望现在的我可以回去帮他一把。

增援过去,这是个好主意。不是说找到第二天的报纸,告诉他中奖号码是什么,如果真这么干,可能他就废了。青春期原本就狂妄躁动,我当时天天在本子上画统一地球作战图,要发笔横财还得了。

我想我有一些办法可以帮他早一点明白写作是怎样一回事,可以往哪些方向努力,既不需要跟应试教育顶着干,也可以品尝写作的乐趣。其实就几层窗户纸,一点就破了。

我发现,我们这些穷乡僻壤的孩子,越是有自己想法的,越容易走弯路。随大流的,反而好很多。跟环境有关系。小地方的生态单一,人们见到的生存方式很少,孩子的小众想法无法得到理解和支持。这个时候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,更加坚持自己的想法,觉得小地方装不下自己这条大鱼。但他对大世界一无所知,只会放大并固化自己的想法。

假如换一个生态多元、信息丰富的环境,在一个聪明的头脑里,想法会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,最后会产生一些真正精彩的想法。而在闭塞的环境里,一个想法产生之后被压制,然后膨胀,个体与环境反复对撞,但个体得不到发育需要的养分。当这些聪明的头脑,真正有机会开眼看世界的时候,只会陷入自我否定,他教育下一代的时候就会变成自己当初的敌人:想那么多没用。

我当然是幸运的,我读了足够多写了足够多之后,我知道自己已经跟人类文章的大海连在了一起。环境再变化,这身技能也不会丢,我对文章的判断也不会动摇。我也庆幸我的爱好是写作,不需要花钱买设备请名师,只要肯读肯写就行了。但是回首那条乡间小道,多少有天分有抱负的同伴停了下来,陷入泥潭里。

我不能否认有一些天才,从什么环境里都可以杀出来。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人的天分只有很短的发育窗口,错过了就再也没有机会。

那么现在的孩子怎么样了?假如某个地方真的还有一个我,他有足够的幸运走出来吗?他或许用上了智能手机,这是他比我幸运的,他可以早点连上更大的世界。但这个世界有机遇也有陷阱。他比我不幸的是,现在的媒体已经无法提供一套可靠的写作标准。自媒体呢?我不知道他能学到什么。在这么一个日渐扩大的粪坑里,要想找到可以栖居的绿洲,谈何容易。于是我意识到,我要继续写下去还有一个不可抗拒的理由,那就是等我发现我。有媒体的朋友说,现在来应聘的年轻人,大都不会写文章。有没有可能,他们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好文章了?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,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,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。